首页>传世陶瓷>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蓝色在古人眼中是在算不上吉祥之色,但凡沾上蓝色还有点恐怖,可能蓝色属于最冷色调,塑像中也常涂抹在脸上,用来吓唬人。

在中国古代陶瓷文明之路上,蓝釉出现得也几近最晚,唐代之前丝毫没有蓝色釉彩的迹象。直到唐早期,唐三彩的出现才让蓝釉谨慎登场。


唐代蓝釉

唐代蓝釉仅见于唐三彩。三彩的主色调为黄绿白,蓝与黑少见。尤其以单色形式表现,黄绿色居多。

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唐三彩

三彩的蓝釉开钴料之先河,这是一种真正意义的蓝釉,色度饱和,充满了幻想,因此被文人命名为霁蓝,解释为:雨止也,即雨过天晴。这种幽暗的蓝色传达着伊斯兰文化的强烈信息,向世人表达其所包含的文化内容。

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唐蓝釉螭龙盘口瓶

以钴为呈色剂,让陶瓷呈现诱人的蓝色往往是受到外来文化侵入式的改良,经过历练才形成的一种文化。

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宋金蓝釉

宋代是找不到唐代这么蓝的蓝釉,其在追求颜色上总是小心翼翼,宁亏毋盈。但是宋代也有一种近乎蓝色的釉色发明,那就是影青,对蓝而言,如影随形。但颜色很淡近乎白,科学上也属于白瓷,其呈色剂也不是钴而是铁。

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宋 · 钧窑碗

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宋 · 钧窑莲花式注碗

再有就是孔雀蓝,准确说是孔雀绿。在现在人眼中这种绿就是蓝,但在古人眼中,这种蓝仍然算是绿。

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宋 · 天青色梅瓶

那么宋金时期最接近蓝釉的陶瓷作品就是钧窑了,钧窑分为两大类:一类为单色作品,天蓝色为主;另一类为色斑作品。天蓝釉作品是钧窑的主流,呈色原理和唐、元蓝釉也完全不同。它以铁为呈色剂,在烧造上也出现了技术革命,乳光釉使它的蓝光散射,有“异光”,美不胜收。

元代蓝釉

元朝统治阶层蒙古人崇尚蓝色,源于中世纪伊斯兰文化的习俗。元朝宫殿建设效仿伊斯兰风格,使用蓝色琉璃瓦,与蓝天同色。

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元霁蓝釉白龙纹带盖梅瓶

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元代蓝釉白龙纹带盖梅瓶

元代蓝釉在唐三彩蓝釉的基础上,以钴为色泽本源。同样含钴,唐三彩是低温铅釉,附着力有限;而元代蓝釉为高温石灰碱釉,粘稠而附着紧密。由于高温所呈现的蓝色发出宝石一般的光泽,宝石蓝也成为形容词来褒扬蓝釉瓷器。

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元 · 景德镇窑蓝釉描金匜

元朝蓝釉理论上产生于元青花之前,以影青、枢府单色表现形式推理,元代蓝釉也无非是改变了颜色而已。

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明代蓝釉

明初蓝釉作品不多,可能是朱元璋本人尚红,釉里红作品大量生产成为主流。永乐时期许多品种开始增加也不见蓝釉作品。

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明宣德 · 洒蓝刻花鱼藻纹碗

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明永乐 · 孔雀蓝釉镂空执壶

进入宣德时期,情况开始转变。不仅多见蓝釉作品,而且声名远播,甚至洒蓝釉意外诞生。

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明永乐 · 霁蓝釉刻梵文僧帽壶

洒蓝是一种不均匀的施釉效果,一开始是偶然出现,经工匠和文人总结,化腐朽为神奇,化失误为刻意。宣德一朝开始追求这种斑斑驳驳的施釉效果,仅限于蓝釉,因此洒蓝也有了一个诗意的的名字——雪花蓝。

清代蓝釉

蓝釉入清以来,一切大变。作为传统陶瓷品种的霁蓝,已经名正言顺成为天地日月四大祭器之一。到了康熙蓝釉开始分出深浅,深者为传统霁蓝,常用作为祭器;浅者为新创品种,颜色淡如晴天,所以叫做天蓝釉。

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清康熙 · 天蓝釉琵琶尊

天蓝釉在陶瓷中是一种崭新的釉色,虽然都为蓝色,但也和霁蓝釉色相差甚远。雍正时期又将天蓝釉细分为二,深者仍为天蓝,浅者近乎月白。蓝釉至月白已经走到了尽头,在月白与白之间,只留有幽幽的蓝色,这种蓝已经不是色,而变成了一种情绪。

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清康熙 · 洒蓝描金提梁壶

雪花釉在明宣德时期昙花一现后再未出现,但却在康熙中期大放光彩。史籍上成为“吹青”,民间俗称“洒蓝”。

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清 · 蓝釉描金蟋蟀花卉纹盖罐

蓝釉在乾隆一朝乃至以后各朝都变得中规中矩,墨守成规。乾隆不再摸索创新,将瓷器美学走向了最广泛群中基础的艳俗领域,不再强调含蓄、韵味,而是追求华丽、热烈。

【瓷之色】影落明湖青黛光——蓝釉

清乾隆 · 月白釉八卦综式瓶

蓝釉在唐,似无目的,随心所欲;

蓝釉在元,沿袭旧俗,以钴为呈色剂,单色蓝釉早于青花;

蓝釉在明,一面大旗,一支队伍,肩扛手执;

蓝釉在清,肩负重责多重也轻,开拓之精神多拙也巧,于是蓝釉不再以蓝为荣,称之吹青(洒蓝),称之月白,称之青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