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传世陶瓷>【瓷之色】摘尽枇杷一树金——黄釉

【瓷之色】摘尽枇杷一树金——黄釉

天地玄黄,国人自古就对黄色有明晰的认识。陶瓷对黄釉的追求缓滞,进入明朝才开始骤变,尤其入清之后,黄釉成为皇家专属,变得至高无上,百姓只能望尘莫及。

而明清之前,黄釉在汉唐在辽宋都不正规,像一支支游击队割据地盘。


汉晋黄釉

早期陶瓷是瓷与陶不分,到了唐代才逐渐泾渭分明。所以汉黄釉属于釉陶,下瓷器一等。

【瓷之色】摘尽枇杷一树金——黄釉汉代黄釉绿彩壶

汉铅釉多为绿釉,含铜而绿;少为黄釉,含铁而黄。汉晋时期黄釉处于初级阶段,带有褐色,很少见棕红,并不纯正。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不纯正的黄釉,开了黄釉装饰的先河。

【瓷之色】摘尽枇杷一树金——黄釉

北齐黄釉胡人舞乐扁壶的黄色纯正,可见烧造技术日臻成熟,尽管出土不多,但也预示了黄釉这朵花早晚盛开!


隋唐黄釉

隋唐黄釉分两类,低温以三彩为主,高温则以寿州窑黄釉为典型。这一时期黄釉色彩逐渐纯正,南北方都表明了自己的指向。

【瓷之色】摘尽枇杷一树金——黄釉

黄釉到了唐代烧造逐渐广泛:安徽的寿州窑、萧县窑;湖南的长沙窑;河北的曲阳;河南的密县,山西的浑源等都有烧造。

【瓷之色】摘尽枇杷一树金——黄釉

唐三彩在唐代成为典型,其颜色也极具代表性,以黄、绿、蓝三色多用,尤其黄色,让唐三彩生出暖色。


辽代黄釉

辽代三彩显然受唐三彩的影响,只不过在色彩上面更为小心谨慎。辽代陶瓷中仿金属器造型较多,以壶常见。各色特有的造型也为陶瓷美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【瓷之色】摘尽枇杷一树金——黄釉

陶瓷中的黄釉作品,在局限中反映了辽代人的思维、情趣,让我们知道了中国灿烂瓷史中还有辽瓷一类,还有黄釉一支,这也恰巧暗合了灵活的辽之国策:以国制治契丹,以汉制待汉人。


宋金黄釉

到了宋代,陶瓷美学被皇家和百姓这两股势力控制,最终形成百花齐放的官窑和民窑系统。但是在这样大好局面下,黄釉突然偃旗息鼓,不再抛头露面。

【瓷之色】摘尽枇杷一树金——黄釉

黄釉在唐、辽闪烁着充满暖意的光芒。在红釉未出现之前,黄釉是最具暖色的颜色,没有任何认为可控釉色能与之媲美。但是宋朝理学的兴起,悄无声息控制着陶瓷釉色的走向。

【瓷之色】摘尽枇杷一树金——黄釉

虽然如今仍然出土许多宋代黄釉作品,但黄釉终究无法加入主流队伍,在元代,最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欣赏,悄没声地走到舞台幕后。


明代黄釉

洪武二年明政府在景德镇设计御窑厂,但几乎以纹饰为主要产品,色釉很罕见。黄釉作为宫廷创烧品种开始于永乐一朝,此后,宣德、成化、弘治、正德、嘉靖、隆庆、万历乃至崇祯,都延续了黄釉的烧造,还使之成为了明代皇家的规范。

凡是内外施黄釉的瓷器都仅限于皇帝御用,以黄寓皇,强调等级是农耕民族文化回归的潜意识表现。

【瓷之色】摘尽枇杷一树金——黄釉明成化 黄釉暗刻龙纹碗

在明朝人重新回到母亲的土地之初,皇天后土对他们的重要性显露无疑。在明朝文人的指点下,朱元璋高屋建瓴地修复一个世纪以来对于土地的伤害,到了永乐,黄釉的出现,恰好地重建了农耕皇权形象。

【瓷之色】摘尽枇杷一树金——黄釉明 黄地绿彩龙纹盘

在整个明朝,黄釉不间断的出现,但品种并未增加,制式也从未突破,质量也未提高;黄釉在改朝换代的风风雨雨中格尽职守,扮演着一个象征意义瓷器的身份,表明皇家地位的崇高与尊严。


清代黄釉

清代黄釉沿袭旧制,在《国朝宫史》中明文规定,后宫用瓷分六个等级:皇后、皇贵妃、贵妃、妃、嫔,各为一级,每级使用的黄釉瓷器也各不相同。

【瓷之色】摘尽枇杷一树金——黄釉清康熙 黄釉暗花提梁壶

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,黄釉不再局限于碗盘餐具,也不局限于祭器,而是出现了仿古的雕刻艺术,暗刻与凸雕并用,佐以线刻纹饰,让黄釉作品摆脱了自明初以来的模式,吹进一股清新之风。

【瓷之色】摘尽枇杷一树金——黄釉清康熙 黄釉团螭纹太白尊

冲破几百年宫廷对黄釉限制的桎梏,黄釉在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乃至以后各朝,变得灵活可人,康熙的太白尊、雍正的莲花盘、观音小瓶,乾隆的七格盖盒、暗刻扁执壶,都不再遵循传统皇家制式,使之趋向艺术化,让黄釉散发出艺术之光。

【瓷之色】摘尽枇杷一树金——黄釉清乾隆 淡黄釉七格盖盒

黄釉的发展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奇迹,早期之黄,既有外来文化猜想,也有追求金属色泽的猜想。千百年来,陶瓷在表达自身优势的同时,亦在探索其它材质的特性,在这条漫长的路上,陶瓷不卑不亢,中庸而行!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