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传世陶瓷>【瓷之色】百般红紫斗芳菲——红釉

【瓷之色】百般红紫斗芳菲——红釉

红釉在陶瓷上的追求包含着极其深厚的社会学含义,它不仅仅是对生命原色的尊重,更深层次的是中华文化初始之色的刻意表达。

古人在陶瓷红色追求之路上走的艰辛,红釉偶然生成的条件苛刻,不像青、赭、黑、绿、黄等诸色自然生成过程的条件宽泛,在千度以上的高温中,以铜为呈色剂的真正意义的红色,只有百分之一的空间条件,稍有倦怠,形成条件转瞬即逝。


新石器时代

新时器时代文化中开始容易找到人工之红。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陶器中,部分作品明显兼用红色。彩陶之彩经过高温,因而坚固耐用。

【瓷之色】百般红紫斗芳菲——红釉

这些彩陶纹饰中的红色虽不是鲜红如血,但已明确是红。穿越数千年仍保留远古崇拜的气息。

【瓷之色】百般红紫斗芳菲——红釉

用矿物质人工涂红,在新时期彩陶文化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,传递着古人发自内心的声音。对于生命,对于鲜血,对于红色,古人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,让红色融入鲜血,让鲜血融入生命,让生命不再局限于生命。


秦汉 · 魏晋 · 南北朝

彩陶文化随着奴隶社会的出现渐渐远去,陶器由于原始青瓷的出现不再独霸天下。这时候,陶与瓷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将来他们会分道扬镳。

【瓷之色】百般红紫斗芳菲——红釉

秦汉陶器之彩绘,用之于生活描绘为多,用之于礼制染色为少。秦兵马俑、汉兵马俑,虽尺寸有异,地域有别,但用红色点缀其间,表达其意并无明显区别。

【瓷之色】百般红紫斗芳菲——红釉西汉·彩绘骑马俑

器物之红,极尽表达红色的高尚含义,似乎汉代人已经知道,从他们之后,红色会在陶瓷上悄悄消失几百年。


唐代红釉

让红釉依附于瓷之上,对古人来说是个天大的难题。在千度以上的高温区,只有铜元素能让瓷器呈现真正意义的红色,但呈色的宽容度极窄,过高过低,铜红色都会“灰飞烟灭”,留下一片空白。

【瓷之色】百般红紫斗芳菲——红釉唐 · 长沙窑铜红釉执壶

红釉在唐,只有长沙窑一枝独放,且长在深山人未识;长沙窑的红釉,虽罕见但证明了铜红釉早诞生了几百年。


宋代红釉

按照过去陶瓷史说,北宋已能烧造完美的钧窑了,钧窑之中的玫瑰紫开陶瓷红釉之先河。内蓝外紫,在没有红色可资比较的年代,它可称之为玫瑰红。

【瓷之色】百般红紫斗芳菲——红釉

钧窑红釉作品过去在陶瓷界声望颇高,“钧窑挂红,价值连城”虽为市井浅显见识。但也从侧面说明了红色在钧窑中的重要性。

【瓷之色】百般红紫斗芳菲——红釉宋 吉州窑红釉凤求凰纹斗笠碗


元代红釉

元代中国制瓷中心移至景德镇,真正意义的红釉在此诞生绝非偶然。首先景德镇具备了红釉生成的条件,其次是元人尚红。除了白色、蓝色之外,蒙古人崇尚红色。

【瓷之色】百般红紫斗芳菲——红釉

元红釉印云龙纹盘、红釉刻云龙黎性壶,都是完美的红釉作品。高温纯正红色作品在景德镇、在元代诞生,具有里程碑的意义,红釉从此真正登上历史舞台。

【瓷之色】百般红紫斗芳菲——红釉元 红釉印云龙纹盘


明代红釉

当明朝江山坐定以后,景德镇窑厂立刻生机勃勃。尤其洪武御窑厂的恢复,红釉瓷器给皇宫增添了喜色。

【瓷之色】百般红紫斗芳菲——红釉明宣德 红釉僧帽壶

永乐红釉其红通透,鲜红如血。告别了元末明初红釉色调暗且不透亮的历史,永乐鲜红之鲜之红,让世人有了“鲜红为贵”之说。

【瓷之色】百般红紫斗芳菲——红釉明宣德 祭红釉刻龙纹梅瓶

红釉至永宣,攀上高峰,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永乐之红充分,宣德之红饱满;永乐之红娇媚,宣德之红老辣;永乐之红阴柔,宣德之红阳刚;永宣之红的成就让后世不可逾越。

【瓷之色】百般红紫斗芳菲——红釉明宣德 红釉桃形壶


清代红釉

度过漫长的冬季,红釉在明永宣之后的两百年间几无建树。直到郎廷极的出现,终于在康熙晚期成功烧造出红釉。

【瓷之色】百般红紫斗芳菲——红釉清 红釉天球瓶

郎廷极的意图明显,直逼永宣红釉,在康熙红釉诞生的那段日子,很多人认为郎廷极仿永宣红釉几乎可以乱真。在景德镇还流传一句古话:“要想穷,烧郎红。”可见红釉烧造的难度有多大。

【瓷之色】百般红紫斗芳菲——红釉清 祭红釉象耳尊

郎廷极在郎窑红创烧的同时,还恢复了霁红,创烧了豇豆红。红釉在清康乾盛世无疑是百花盛开,推陈出新的黄金年代。

【瓷之色】百般红紫斗芳菲——红釉清 铜红釉苹果尊

【瓷之色】百般红紫斗芳菲——红釉清 红釉葫芦瓶

红釉在瓷之色的追求上技术难度最大,唐宋之前毫无诞生的迹象,即使在唐在宋,红釉也从未挺直腰杆。

中国工匠永乐超过一千年的时间,在瓷之路上跋涉。红釉是我们民族的一大发明,发明的历史虽短,追求的历史却很长。

标签: